导演基本算中生代,所拍的人物则很老——其中属诗人周梦蝶最年长已经九十多岁。其他几位,也都八十岁上下。以文学的世代而论,这些人绝对不算当今华语文坛的潮头人物,但是纪录片细腻而精到的拍摄,却让人愿意追溯到半个世纪前他们在台湾文坛留下的印迹。并因此认可,这确实是“21世纪台湾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纪录”。
这样的题材,这样的人物选择,即使是在台湾拍摄,也属冷门,而放置大陆,别说拍摄,就是有没有人投资,也还得打个问号。但是影片放映时,台湾目宿媒体的工作人员带来这样的信息:六部纪录片,在台湾影院放映,竟然一个月不下线。同样,在香港放映,也是热度空前。六部之后,还有后续,香港老作家西西,成为台湾之外第一个作家人选。岛屿在创作者看来,已不是一个地理概念,而变成一个文学概念。文学本身就是一座岛屿。西西到底由谁来拍,他们想到的是香港导演陈果。而看完目宿媒体带来的前六部片子,陈果当即就表示接拍,结果一部西西的纪录片经过粗剪,所有台湾的制作人为之感动:这岂止是一个作家的纪录,它还是一部香港的城市史、艺文史与生活史。
会不会接着拍大陆作家?这是所有观众的疑问。但如此潜心用功的捕捉与记录,哪个大陆导演,愿意干这样不热闹也没赚头的活儿?
其实这样的事情,大陆文学界不是没人做过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作家马原就曾自掏腰包,行程两万里,拍过一部叫“中国作家梦”的专题电视片,采访作家达110多人,史铁生等已故作家都接受过马原的采访。但是直至今日,这些影像都无缘与公众见面。血本无归,想来后续的事情,非马原一人之力所能完成。这也难怪看完这部纪录片的观众会发出叹息:为什么大陆没有拍出这样的片子?
当然,更进一步的疑问是:即使这个接力棒交到大陆导演手里,其选择标准又是什么?谁能作为大陆文学的代表人物,是得的奖多,还是得的奖最大?是拥有的社会影响力广,还是话语权最多?可以想象,外界的因素考虑得越多,片子的质地就越混杂。而不像这套“台湾文学大师系列”,所拍到的人,无论你之前有无听闻,镜头的沉静,就已经让你对他们心生大师般的敬意:
一字一苦吟,呆在那两三平像囚室一样的屋子里,好几个小时的困兽犹斗,落到纸间的往往只有小说的三十二个字。这是台湾作家王文兴。
把自家的客厅作为台湾文学圈聚会的沙龙,像母亲一样呵护提携着台湾艺文界人士。这虽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“小英子”,但却是被尊称为“先生”的林海音在台湾文坛的写照 |